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一年中秋到。中秋節在中國眾多民族、廣大地域都有傳承發展的歷史和獨特的習俗,形成了中秋節多元化的特點。但是中秋節有超越時間、空間、民族,上升到中華文化的共同的文化基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寫照和文化認同。對于任何具體的文化事項,文化基因是具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你都知道哪些?
團圓基因
中秋節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團圓。節日遵循時令。從自然的時間看,農歷八月十五是圓月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圓的時候。從文化的時間看,文化時間是基于自然時間的一種生活化的表現,也表達了情感的寄托。對文化而言,中秋時節,是豐收的時節,也是團圓的時節。從情感上看,中秋節也是家人團聚,共同品嘗節令食品,共同欣賞圓月景象的時節。因此,無論從自然時間還是文化時間上來看,中秋節都具有團圓的意味,且延續至今。
那么,團圓基因要通過一些形式體現出來。比如,中秋節我們吃的月餅。中秋月餅又稱“團圓餅”,是明月和團圓的象征。古代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瞌湖船,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中秋節祭祀月亮的供品,民間講究做成圓形的。這圓形的餅擺在供桌上,可以象征圓月,也暗含家族、社會、國家美滿團圓之意。
中秋節標志性的“圓月”和“月餅”作為團圓的象征已深入人心,中秋節也已經成為建構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節日。
尊重生命,祈求子嗣綿延的基因
中秋節文化中有非常明顯地表達尊重生命、祝福子嗣綿延的基因。比如,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在中秋節“摸秋”的習俗,各個地方的風俗也不盡相同。浙江紹興的供品中總會出現一些老南瓜。一些人家在中秋夜去地里偷摘南瓜,塞到新嫁娘或未生育的媳婦被窩里。紹興人認為這樣做能夠為沒有孩子的人家帶去孩子。這種“偷瓜”“送瓜”以招來孩子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傳承。清代同治年間的《南昌府志》有這樣的說法,八月:“中秋”夜,婦女暗數高橋橋柱,宜子。婦人結隊入園圃中竊瓜菜之屬懷之,謂之“摸青”,為宜子之祥?!懊唷迸c“摸秋”一樣,都有祈愿生孩子的寓意。
上文提到兩類人:一是剛剛過門的新媳婦;二是沒有生孩子的人家。在中秋夜“摸青”“竊瓜”,把瓜菜送到這類人家。這種習俗在我們國家很多地方都有,像今天湖北省的長陽、五峰、恩施這一帶的土家族,中秋夜都有“摸秋”的習俗。這天晚上,菜園里的瓜菜被偷了,主人家即使知道也不會去阻止。第二天,被偷瓜的人家會罵,越罵越靈驗。
中國傳統社會有大量關于家族綿延、子孫傳衍的習俗。這種文化基因從原始時代開始傳承至今。尊重生命、祈求子孫綿延的基因傳續不竭,這也是今天中秋節獨具魅力的地方。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今天祈子求子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少了。但是這種美好的愿望得以傳遞,并構成具有穿透力的生命的延續。
燒瓦塔:辟邪、祈福的基因
燒瓦塔,也叫燒塔,同樣跟生活有關,是在祈愿生活里沒有邪惡,或者能夠規避一些不好的、不健康的東西,過紅紅火火、有福氣的生活。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愿望,這是穿越于民族、人群、地域的一種共同的文化基因。
燒瓦塔的儀式在過去的中秋節是一種游戲。在傳統社會中,賞月的習俗更多的是在文化人的世界里面。民間社會群體在繁重的勞作之余更多依賴參與活動來滿足生活需要。中秋燒塔儀式在傳統社會里非常普遍,在中國很多地方都盛行已久。各地名稱不盡相同,又稱“點塔燈、燒瓦子燈、燒瓦塔、燒花塔、堆定塔”等,舊時也有叫“寶塔會”或“疊瓦塔”。這種習俗今天還有,到陜西榆林地區考察時發現,在過年節時就有燒塔的儀式。
這種燒塔儀式在今天的江西、廣東、福建一帶的客家人中盛行已久。歷史上,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此。他們雖然生活在大山深處,但是對家鄉的文化和習俗仍有依戀,所以傳承至今。
“吉安中秋燒塔習俗”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吉安中秋燒塔習俗主要包括:一是壘塔。鄉民于農歷八月十五日白天,在村子開闊場地上層層錯縫疊壓壘成寶塔,寶塔要留一進火和一出灰的灶口。二是燒塔。待月上中天,鞭炮響起,全村老少在塔前設香案祭月,祭畢,鑼鼓響起開始燒塔,同時舉行唱山歌、舞龍燈、舉龍鳳旗、撐宮燈等活動。三是封塔。午夜以后,人們興盡身疲后封塔,主燒人要等稻草燒完后再燃放爆竹以祝賀活動結束。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小兒集瓦片成塔,積薪灌油,炷火其中,以紅透為吉。燒瓦塔里面火紅彤彤的,紅透了頂,被視為吉祥如意、迎吉驅邪的象征。
竹篙火龍習俗:祈愿家族團結,增強凝聚力,朝向國家認同的基因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具有永恒的魅力。各地方的習俗包含廣大社會的文化基因。竹篙火龍習俗形成和保留在寧都南嶺村。竹篙火龍活動包括火龍虎的制作、火龍虎活動的儀式及其表演等兩大部分。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南嶺村發生了一場特大瘟疫,村民大批死亡。一夜,一位盧氏祖太公突然夢見天空出現火龍火虎與瘟疫進行搏斗,并取得勝利。從中受到啟示:若要驅逐瘟疫,只有用火。于是組織村人按照夢境中所見火龍火虎模樣,制作了線香火龍火虎和竹篙火龍。
首先由小孩從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日傍晚舉行線香火龍虎活動。八月十五日,大人舉行竹篙火龍活動。不管是線香火龍虎還是竹篙火龍均為7班,每班7把,在活動中有49把線香火龍虎、竹篙火龍參加。竹篙火龍的儀式及表演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八時左右開始:由負責演出的戲班子的鼓樂隊,將七個班的竹篙火龍一個班一個班地迎到盧氏家廟前的大坪里。
盧氏家族是一個什么家族?它從中原地區南遷到江西寧都,在大山里面生活下來。一個家族遷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面對不同的生態環境,面對周邊的人群,必須凝聚家族的認同。對于盧氏家族來說,竹篙火龍節就是一個很好的能夠凝聚價值認同的活動。
從贛南客家人的中秋節來看,中秋節與家族認同、地方認同、國家認同的關系十分緊密。首先,贛南中秋節是以村落、家族、家庭為單位的儀式活動,贛南人在過去一場瘟疫中獲得了“除雜草,熏房屋,去邪氣”的生活認知,他們就把這個認知經驗延續下來,并且將其轉化為更加抽象、更具廣泛意義的表達符號,內化為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儀式成為南嶺人個體認同和家族認同的重要實踐形式。其次,贛南中秋節的產生與南嶺人文地理環境、生產生活、價值觀念直接關聯,是贛南人在長期生活實踐積累中形成的共同認知,進而生產出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既是地方認同的表達載體,又具有參與建構地方認同的功能。以贛南具體村落為中心區域的不同個體、群體、社會在歷史交往交流中實現交融,由此構成的贛南中秋節成為贛南人的共同記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贛南人的認同意識。再次,民俗認同是根基性的認同,是建構國家認同的基礎。中秋節的主體是生活在贛南地區的客家人,這部分人群自唐代開始陸續從中原地區遷往南嶺一帶,經歷了長期的族群、人群等集體記憶的接觸、碰撞與雜糅。但是,從中原華夏民族帶來的生活傳統、價值觀念一直潛藏在民眾的記憶深處并得以延續,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融合多地域的文化傳統,進而凝聚成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這種共同記憶正是通過年復一年的中秋節團圓實踐活動得到培育和鑄牢的。
秋社與春禮:感恩土地、感恩自然的基因
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具體體現在每個人的生活實踐里。中秋節與農耕有著密切關系。祈愿農業豐收,感恩神靈保佑民眾農耕生產的習俗在中秋節中充分體現。很多方志中都有關于“秋社”的記載,如《龍溪縣志》中有這樣的記錄,祀上神,視二月十五其費尤廣,蓋古人祭祀之遺意,春祈而秋報也。人家兒女于月下設果餅,環服之類群望星月而拜,致詞,謂之“請月姑”。中國人奉行“春祈而秋報”,農耕民族春天祈愿,秋天收獲時感恩自然對我們的幫助。這一天月下設果餅,望月而拜,“月姑”就是月亮神。八月:“秋社”,里民詣社所報祭,如春禮?!爸星铩?,啖月餅、菱藕,飲酒賞月。中秋節是一個感恩神靈、感恩自然、感恩土地的節日。
在很多文獻里面都有唱社戲的記載。比如,清康熙年間《詔安縣志》里面就有類似這樣的記錄,八月“中秋”,祀土神,蓋古人祭祀之禮,春祈而秋報也。士大夫于是夜置酒酣宴,以續幔亭曾孫。今村人作社事尤為騰踴,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謂之“社戲”。無論是社戲還是祭祀,都是通過具體的活動在中秋節感恩自然帶來的豐收。通過“秋報”和“春祈”,古人感恩自然、感恩土地、感恩神靈帶來農業的豐收。所以,中秋節是一個感恩的節日、豐收的節日、團圓的節日。
賞月:頤養性情的基因
中秋節家庭團圓的喜悅心情,可以通過各種儀式體現出來。比如,賞月的習俗。有關文獻記載,八月:“中秋”,以瓜果、月餅相饋遺,里巷弦歌達旦。家設茶果,戚友招邀,謂之“賞月”。中秋夜,大家互贈月餅,家里設茶果招待親戚朋友,一起賞月。
賞月習俗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對月亮的崇尚和欣賞,以及對于月亮的感恩之情。湖北咸寧地區有專門祭月亮的儀式,稱為“守月華”,以此感恩月神。
我們用收獲和團圓的心情來欣賞月亮,頤養性情。如在唐詩宋詞中都有對賞月情景的描寫。中秋節給每天都處于忙碌之中的人們留出時間和空間,感恩生活、欣賞自然。賞月習俗也構成了“我”和大自然的一種和諧關系。
彼此饋贈、建設共有生活家園的基因
中華民族對于家園和國家的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與生活中的一種具體事項進行交流和交往來培養一種生活行為,從而形成共同建設家園和國家的情感。在中秋節,彼此饋贈禮物就是一種重要的交流行為。而月餅是重要的饋贈對象。比如,文獻中有類似這樣的記載,八月初一日起,至十五“中秋”夜,各鄉市肆制圓酥月餅頒送親友。制餅作月形,親戚相饋遺。夜薦餅果于庭以供月,親友踏月順訪者,即以餅果餉之。設瓜果以拜月;親友互以月餅、西瓜相饋遺,謂之“送禮節”。通過“送禮節”實現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交往,最終實現了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就是在這樣一種彼此交流交往中實現的。我們通過月餅、瓜果等禮物作為媒介,達到了人員之間的流動和交流。以此加深了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并共同構建了一個美好家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在多民族、多地域的交往交流中,使人心相通、民心相融,不斷使中華民族變得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蔽覀円e極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發展創新,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根據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繼富《中秋節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及其傳承》講稿摘編整理,有刪減)
1.我以前想,這個世界上,會不會有這樣一個人,她和我是兩個極端的對立面,不懂得任何手段,亦沒有任何妄想,就算全世界在她面前轟然塌陷,她仍然可以做到不抱任何怨恨地繼續走下去,在感情里也是這樣,不懂得要把自己偽裝起來,只會暴露弱點,絲毫不知道這只會讓她所愛的人可以更輕易地攻陷她……這樣的人,好似童話里才存在,而成
詩詞中的讀書,有著各種各樣的故事,但都是溫馨的,充滿了“真善美”。關于“讀書”的詩詞,沒有豪言壯志,但歷久彌新,非常值得我們一讀。1. 一椽板屋才經雨,兩面油窗好讀書一個讀書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讀書。這不,宋代詩人楊萬里,造了一艘船,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船上讀書;其次想到的是,可以行萬里路。以實際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后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后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下來分享兩個故事,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記者 李楠楠 實習生 張恒記者從魯東大學獲悉,近日,全國第二屆美術教育專業基本功展示活動成績公布,魯東大學獲學生組團體一等獎(全國第4名)。其中,周童潔獲個人全能一等獎(全國第6名),孫文(22名)、畢欣(24名)獲個人全能二等獎,在全省獲得的7項單項獎中該校學生占5項。在教師組比賽中,張新征獲個人全能二等獎
記者 李楠楠 實習生 張恒記者從魯東大學獲悉,近日,全國第二屆美術教育專業基本功展示活動成績公布,魯東大學獲學生組團體一等獎(全國第4名)。其中,周童潔獲個人全能一等獎(全國第6名),孫文(22名)、畢欣(24名)獲個人全能二等獎,在全省獲得的7項單項獎中該校學生占5項。在教師組比賽中,張新征獲個人全能二等獎
今天繼續跟大家聊一聊小學生寫作文,主題是“觀要細致,寫好一處景物”。 小學生寫作文有幾個重點方向:寫人、記事、寫景、寫物……今天就先來聊聊怎樣寫好一處景物,這也是小學生寫作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內容。 景物,主要包括自然景色(比如海上日出)、景區(比如野生動物園)或者是一個事物(比如一輛電動車)。怎樣寫好一處景物
【課文朗讀】
1、幸福的人生,離不開人情;愉快的清晨,忘不了問候。珍惜人間情,感恩天地愛。好友從不忘,親情不分開,醒來送吉祥,情深意更長,快樂過好每一天!朋友們早上好!2、陽光帶來了美好,生活帶來了甜蜜,朋友帶來了友誼,健康帶來了幸福。讓我們一起,享受每天的快樂生活。朋友們,大家早上好!3、一句暖暖的問候,一個關愛的祝福,